重大核事故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、经济发展造成的严重打击,贵阳消防公司表示对“各类风险连锁联动”的引爆作用,非其他行业的安全事故可比。
自今年5月推出就备受关注和热议的电视剧《切尔诺贝利》(由美国HBO和英国SKY合拍,根据2015年获诺贝尔奖的纪实文学《切尔诺贝利的悲鸣》改编),对此做了真实、生动的诠释,让人了解到33年前那场劫难之惨烈的同时,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苏联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核事故20周年时发出的感慨: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重要程度甚至要超过我所开启的改革事业。这场核事故是压倒苏联的*一棵稻草,民众对政府产生了极度不信任感和幻灭感。
我国目前在运和在建核电站已高达58座,数量已与法国持平、位居世界第二。在我们之前“拥有50座以上核电站”的4个核电强国中,美国、苏联和日本均未逃过重大核事故的劫难。如何确保重大核事故不要在我国国土上发生,应是维护国家安全、社会稳定的一项艰巨而持久的重大任务。
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之前的苏联
“我们不会有任何事故,因为苏联的核电站是世界上*先进*好的核电站”
切尔诺贝利是当时苏联第一颗原子弹诞生于美国,和平利用核能即核电(把原子弹不可控的巨大能量转化成可控的能量来发电)的科学桂冠则由苏联摘下。1954年6月,苏联建成世界上*座核电站,此后欧美各国追赶苏联的脚步,于上世纪60年代拉开了核电大发展的序幕。
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于1970年开始建设,计划建设12座反应堆,成为世界上*大的核电站,所采用的石墨反应堆(RBMK大功率管式反应堆)是当时世界*先进的核裂变发电技术,且已有十几年的成功实践。时任苏联科学院院长亚历山德罗夫甚至宣称说:“石墨反应堆安全到可以安置在红场,就像摆个茶炉一样,过程跟煮茶没有区别。”当时,人们坚信石墨反应堆“绝对安全”——无论如何都不会爆炸,*多就是水箱爆炸。
承载着苏维埃国家骄傲和科学优势、代表着*先进*现代化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,在重大核事故发生前,一片欣欣向荣,在核电站工作也被认为是非常光荣幸运、令人羡慕的事情。然而,1986年4月26日凌晨,投运不到3年的4号机组发生惊天一爆,让举国之力打造的“希望之城”顷刻之间变成了人间地狱。
社会认知被“核安全神话”引入“无知而无畏”的歧途。《切尔诺贝利的悲鸣》通过关注众多“小人物”(核电站员工、居民、学者、医生、教师、士兵、清理员等)的真实生存状况,记录下20世纪这场*大技术劫难对人、对社会、对一个国家的影响。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在2015年获诺奖时感言:“切尔诺贝利灾难过去了30年,但我们从未真正反思那场大灾难。人类如不正视这个问题,必将为此付出更惨重的代价。”其中,当时社会上泛滥的“核安全神话”对公众认知的麻痹和误导,尤其值得反思。
核物理学家、白俄罗斯科学院核能研究所前所长瓦西里·鲍里索维奇·涅斯捷连科称:“所有人都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,苏联和平利用原子能不会有危险,安全得就像使用煤和炭一般。……在切尔诺贝利灾难发生的5年前,白俄罗斯科学院的低剂量辐射研究室被撤销,理由是‘我们不会有任何事故,因为苏联核电站是世界上*先进*好的核电站’。”
苏联*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其回忆录中写道:“26日清晨我被告知核电站发生事故,*早的消息都只说发生火灾,完全没提到爆炸”“苏联科学院院长也说‘没什么大不了的。之前也有工业反应堆发生过同样的情况,他们都解决了’……这类错误资讯造成了恐怖的后果”。直到1000公里外的瑞典核电站都检测到辐射超标,戈尔巴乔夫接到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电话后,才知这不是“一场小火灾”!1986年7月的苏联政治局会议上,戈尔巴乔夫愤怒地说:“30年里,我们从你们——科学家、专家和部长们——那里听到的是,这里一切都很安全,结果表明你们都毫无控制能力。”
其实,切尔诺贝利大爆炸之前,并非没有任何前兆和预警。1993年4月17日俄罗斯《消息报》文章公开披露:列宁格勒核电站、伊格纳林纳核电站分别在1975、1983年都发现RBMK型反应堆有设计缺陷。在切尔诺贝利大爆炸发生前半年,库尔斯克核电站的一位专家还曾专门致信苏联国家核能监督委员会,警告说RBMK型反应堆存在危险,但是主管核能的领导并未重视这一预警,直到大祸降临!
现代生活中,电已经是不可或缺的能源。但如果不了解安全用电常识,很容易造成电器损坏,引发电气火灾,甚至带来人员伤亡。所以说安全用电,性命攸...
如今,各种各样的新型电器走进我们的生活。而冬季正是使用大功耗电器的集中期,哪些电器存在着安全隐患?冬季电器的使用怎么保证安全? 家里有老人孩...
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教室里、宿舍里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。因此,高校学生有必要掌握以下最基本的大学生用电安全常识,以便有效地保护人身和...